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环节中的应用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种养大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行管理,各种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也纷纷建立。利用海量数据发展精准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基于农业信息化的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基于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以及信息化管理转变,从生产、经营、管理到服务涉及到诸多环节,依靠单一的信息技术很难实现,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单项应用向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过渡。自动灌溉系统、精准的农业技术的推送、病虫害诊断系统,种植养殖环境监控系统等,都会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2.农业物联网技术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性应用。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农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和挖掘,需要大数据技术。目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滴灌自动控制系统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试点性应用。
3.解决农业信息化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的问题亟须创建精准农业信息系统。农村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最薄弱的区域。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一直是农业信息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构建大数据精准农业信息系统工程,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精准农业信息系统把有线与无线网络、通信服务与信息服务,终端产品的高中低档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整合在一起,真正解决了农业信息化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的问题。
二、农业信息化下,精准农业发展急需从以下几点突破:
1.突破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瓶颈。目前精准农业信息获取、决策和实施三个环节均有技术瓶颈的制约,如:在农业信息快速获取方面,要加强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力学和光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农作物形态、营养、水分和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无损快速测试传感器,病虫草害信息的定性定量识别技术;在精准农业决策方面,要研究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与土壤、气象、管理措施的定量关系,为不同尺度的变量处方生成提供理论依据;在精准作业环节,重点解决适合小规模田块和复杂地形的光机电一体化精准农业智能机械。
2.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国外精准农业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商品化的技术产品,但主要是面向大规模农场作业需要,且产品价格昂贵,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农业经济水平和生产作业规模,要实现精准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必须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
3.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是当地产业经济的支柱,也是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关心的焦点,能够解决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技术,必将成为其优先考虑的技术选择。因此,精准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突出解决主导产业发展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准农业技术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大规模应用,彰显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4.采用因地制宜的技术应用模式。我国的农业生产类型具有多样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农业的个性化需求非常突出,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的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模式很难满足农业实际需要。必须针对当地农业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技术应用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对于农户分散经营、经济条件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区,重点采用精准农业“单项技术应用模式”;在有一定经营规模、经济条件中等水平、具备一定农业机械化基础的地区,可将不同的精准农业单项技术组合配套应用,形成“技术套餐式”的精准作业技术应用模式;在大规模经营、经济发达、高度机械化生产的地区,可将各项精准农业技术集成为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形成“集成化应用模式”。
5.采取高效灵活的技术推广模式。根据用户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技术推广模式,如:面向农户、地块、村、乡(镇)和县域等不同层次的用户,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农业生产管理单元内的养分信息、作物信息和精准管理措施等进行传递,形成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精准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技术推广模式”;与当地农业推广技术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紧密结合,先将精准农业技术转移给他们(第三方),再由他们进一步推广“依靠第三方的技术推广模式”;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服务,通过驻地工程设计实施,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满足用户需求,形成“交钥匙工程的技术推广模式”。
6.制定统一的行业或国家标准。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精准农业的相关技术产品很多,但不同企业软硬件产品自成体系。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应用过程中,不同公司的软硬件产品往往由于硬件通讯协议不一致或软件数据格式不兼容,导致这些技术产品很难协同工作,难于构建可运行的精准农业系统,影响了精准农业发展,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这样情况下,我国必须建立精准农业技术标准,与国际主流产品标准接轨的同时,也是争夺精准农业技术制高点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