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中的大数据应用案例(西门子、博世)
发布者: Admin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5日 阅读次数:6093
德国安贝格西门子智能工厂
1.应用背景
工业4.0中的大数据应用案例(西门子、博世)
作为工业4.0概念的提出者,德国也是第一个实践智能工广的国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城市安贝格的西门子工厂就是德国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合力研发全自动、基于互联网智能工厂的早期案例。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员工仅有1000名,近千个制造单元仅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络,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力操作状态下进行挑选和组装。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让产品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装配线上的办成品会告诉“机器它需要什么服务”,然后机器按照这些信息自动组装出成品。其生产车间在二楼,一楼是智能的物流配送系统(其运用方式是在正常的计划配送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线的使用情况,技术人员将快要用完的物流,扫描物流号后,通过RFID自动将信息传递到中央物流区,中央物流区会自动的将相关物流准确的配送至相应的线边库,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依尽信息系统全自动化完成,相应的时问在15分仲左右)。
2.数据源
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产品信息数据、物流号数据、各环节对接信息数据等。
3.应用效果
24小时的生产交货期(从工厂收到生产订单到产品生产出来后,配送到中央仓库)
1秒钟生产1个产品;
每年生产高达30亿件的零部件;
实现了生产的透明化,实时在线放映生产状态报告,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
形成整体的集成思路,统一的数据标 德国博世洪堡工厂
1.应用背景
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的汽车刹车系统(ABS&ESP) 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实力。博世洪堡工厂,作为博世公司旗下智能工厂的代表,其生产线的特殊之处在干所有零件都有一个独特的射频识别码,能同沿途关卡自动“对话”。每经过一个生产环节,读卡器会自动读出相关信息,反馈到控制中心进行相应处理,从而提高整个生产效牢。
智能化工厂并不是单纯的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更多的是将智能化、信息、自动化等相关技术逐渐触入到制造生产整个过程中,使得产品生产过程更透明,给每个产品贴上智能身份证,让不同地域生产的零部件无缝对接。
在洪堡物流中心,工人每拿出一盒零件,就把记录着产品信息的“看板条”夹到一个长方形塑料夹里。这个夹子被粘贴在盒子上,夹子底部有一块射频识别码—这盒零件的身份证。每经过一个生产环节,读卡器会自动读出相关信息,反馈到控制中心进行相应处理。比如,运货卡车载着它驶出物流中心,5000米外的装配工厂即获知了动态:装配工人把它端上生产线前,物流中心和供应商就知道:该补货了。
工业4.0中的大数据应用案例(西门子、博世)
记者参观的生产线主要装配柴油发动机的喷油器,该喷油器外体和内部的顶杆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两个零部件徉品上各印刷着一个二维码,是供应商出厂时提供的。博世负责“工业4.0”战咯的经理安德里亚斯?穆勒说,这徉做是为了加快可视化管理。给单个产品件贴标签,二维码比射频码方便。但每一盒这样的零部件,博世都会给它一个射频身份。
作为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射频识别的原理并不复杂。穆勒说,“工业4.0”的核心是“物联”。给产品贴智能标签有几种方式:条形码、二维码、射须码和传感器。条形码和二维码必须进行近距离扫描,容易受水和化学品等腐蚀,而射频码可以穿透各种介质快速读取。在洪堡工厂引入的射频码系统需几十万欧元,但却是值得的。
应用射频码系统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将新技术融入原有流程,进行标准化生产。给每一个零配件都贴上智能标签,不管这些零配件是哪里生产的,原来会哪种“方言”,进入流程后就必须说彼此能听懂的“普通话”。
2.数据源
各个产品智能身份证信息数据(条形码、二维码、射颇码和传感器)、各环节对接信息数据等。
3.应用效果
新系统投入使用后工厂库存减少了30%,生产效率提高了10%,由此节约的资金可达几千万欧元。使用射频码也使得整个产品流程的控制更加透明化、实时化,给每个产品贴上智能身份证,让不同地域生产的零部件无缝对接。
独立的射频码始博世公司旗下工厂的20多条生产线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回报。而这种让每个零件都能说话的技术,也是智能工厂的重要体现形式。准,实现了多IT系统的平台集成。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安贝格工厂中,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达到100%。这样的智能工厂能够让产品完全实观自动化生产,堪称智能工厂的典范!